平凡人可以做不平凡事情.
這跟年紀大小沒有關係.
有信念.有目標....人生熱血不白活!
攝影/陳星宇
「你知道魔術家一旦把自己的戲法說穿,他就得不到別人的讚賞了;如果把我的工作方法給你講得太多的話,
那麼你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:福爾摩斯這個人不過是一個十分平常的人物罷了。」-福爾摩斯。
我喜歡很多書裡頭的人、電視上跑出來的人,像是福爾摩斯、劉德華。他們都曾說過:我是一個很平常的人。
兩個平常人卻有著非凡的命運,我是這麼想的:那麼,我也可以。
學習不難,難的是怎麼學;學完之後怎麼用
四年(2010-2013),我遇到了很多老師、貴人,朋友。有心或者無心的給予建議和指教,
以為借鏡隨時提醒自己,一路上在活動領域、教育體制裡的成長,還能夠有旁人願意耳提面命,
難能可貴,每個意見都值得被思考,與調整。
二零一二年二月十二日,星期日,在高雄《活動企畫與主持》-王東明老師。
這堂課,影響了我後來的主持、教課,經營自己的大抵方向。
「不要輕易接受極限,告訴自己,我能模仿、學習,創造。」這句話我今年常常對自己說,
我認為每個人身上的專長或技能,能夠有更多的可能性與發展,讓自己喜悅,也讓別人喜悅。
與東明老師在臉書上互動,到台北、台中、高雄上課精進,
從企畫「大老二理論」、「冰箱理論」到「黃金五點+微笑」、「西瓜、醫生理論」筆記不用抄太多,
因為這些重點並不只是紙上的理論,是能夠馬上運用在職場、社團與日常生活上的工具。
攝影/陳厚元
學習不難,難的是怎麼學;學完之後怎麼用?學習與我,
歸納出五個階段:「抄襲→練習→模仿→內化→創造」,
抄襲最快也最容易破功,因為那並不是你自己,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實戰,
進而實踐每一種心法的作用─心法之所以有用,是因為適合自己─模仿是開始猜想,
是老師怎麼做、會怎麼想;是老闆怎麼做、會怎麼想,要什麼?到了第三個階段時,
已有一些實戰經驗、案例能夠交叉做思考與結構性的比對,進而到第四個階段:
內化,至此有些心法在心中以不再是理論的句子,信手拈來比比皆是。
創造,有些人直接是這個階段,那很好哇!因為前無古人能夠無拘無束,
後必須有來者才能分享、永續;最後階段,創造,漸漸有些自己的樣子,
獨特性與區隔出差異性,但仍像是雜燴般的參雜在一塊兒,
這時候對自己說:「接受市場的考驗,實力要能夠賣錢。」我出發了。
攝影/游偉哲
如果別人的第二或第三專長,能跟你搶飯吃...
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,大抵內容是:學生與社會人士最大的差別是年齡與經驗,
而不是身分或階段。學生常認為自己是學生,沒有危機意識、淘汰感、彼此良性的競爭;
社會人士以為自己不是學生,脫離制度、不再學習。兩者後果,可想而知。
學生與社會人士不該是階段性的差異,中間應無鴻溝,前者要與市場、社會接軌、
後者有更多支援、方法應更加投資自己,行銷自己。
我玩氣球,教氣球,有一些案子邀約也是因為氣球。不過,氣球與我是一媒介,
我能教是因為我會「說話」有練「表達」,沒人告訴我如何教課、講課、編 教案,透過以往企畫、
辦活動與說話表達的訓練,我擅長「運用所學」,每個人都應該擅長運用所學才對,
但臺灣通常沒有使用這些工具的機會,很奇怪。
很多朋友知道,我每個月到雲林斗南貴族幼兒園舉辦慶生會,每個月來的孩子不同,
「如果我帶領的互動遊戲、說的故事、慶生會場策劃、趣味造型都一樣的話,
小朋友又沒有重覆,也沒關係吧!」─我對我自己說:要重覆做一樣的事情,
可以找別人不用找張智鈞─從二零一二年五月開始一整年的時間,
我沒有重複過任一次的主題互動,每次我都用嶄新的心情與期盼,祝福這些孩子們生日快樂,
我相信,慶生會不止孩子,有家長、老師、老闆在看,更重要的一點是,自己在做,
自己在看!重覆,無聊,無聊哪有下一次機會?
會場布置與趣味造型的教學,在校內朋友、社團邀約,把場地、材料費用談妥、
檔期敲好我就會去。為什麼?自己經營過社團,有錢的社團很少會找錢的社團更少,
能夠服務不虧本,讓自己喜悅也讓別人喜悅!
攝影/鄭松齡
反應輕鬆自在,演說十場與演說一百場的差別
我開始連續的教課,一天從兩小時四小時、八小時的講,
每個星期從兩堂舞堂到八堂九堂,甚至早上主持活動、下午教主持、晚上教氣球,累嗎?
我樂在其中,享受跟每個人互動的回饋與教課後的學生成長的喜悅,怎麼會累?
找到興趣與天賦,乃至於決定職業、志業做起事來充滿熱情活力,每天總是神采奕奕!
就連教課,我也不希望講一模一樣的課程。我很清楚現在還有一些時間與機會,
能夠不斷的嘗試自己的各種可能,教課的模式、種類與內容,都還能夠再調整精進,
我告訴大家要找到自己的天賦,告訴自己沒有極限,挖掘、激發自己的潛能。
很幸運很感謝的是,每次編課有人邀約有人聽,也有各式各樣的機會,謝謝邀約的工作團隊,
謝謝在我背後支持、教導與鼓勵的每一位朋友、老師。
然後今年,我開始做「享閱」。享閱,原名《試讀享閱》是好朋友俞佑與我在2012年就有的想法,
一直未能成行。2013年,享閱讀書會臉書社團成立。未來五月、六月能講幾場,何時結束都是未知,
那有什麼關係?至少,我們踏出了第一步,先開始就有機會收穫。
享閱的開始,一部份是小小目標的達成;另一部份,則是對自己的磨練與成績驗收,
因為我將嘗試不一樣的場合與互動模式。平常教課、主持,大家聽講、互動,
人多人少都能夠坦然自在,在享閱有一點像是朋友聚會,卻又要能引導大家相互熟悉認識,
有每次的主題與流程,但也不能是教課模式,過程中又體會到在臺上臺下都很有趣,這樣也能演說。
攝影/游偉哲
我收穫很多,很感激每一個關心、
教導我的老師、貴人,鼓勵的家人、每次參與的學生、朋友,
我一直認為有機會能夠在臺上拿麥克風,自己要努力、精進是基本分,
接著就是感謝。最近在演說結束時,感謝大家到現場聆聽,
同時我說「今天兩個小時,大家覺得有收穫給自己一個熱情有自信的掌聲。
因為現場每個人願意互動、說話、聆聽,甚至因為你們願意到現場,坐在底下,
有你們的參與讓今天的活動,精彩一百分,一千分都不為過。」
我又開始了另一段旅程,演說一場與一百場最大的差別是:最根本的數量。
虎尾科大 學生 張智鈞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