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說得專業,但不讓聽者感覺「油條」或「匠氣」,是銷售溝通的一大挑戰。
懂得巧說話的人,不只能贏得好人緣,也能幫自己創造高業績。
撰文◎陳鈺婷
知名企管講師王東明常說,「有人的地方,就是舞台。」在「人人都是業務」的時代,無論從事什麼工作,都需要經營個人品牌的觀念,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在行銷,即使當講師也不例外,只是講師行銷的品牌和商品是『自己』,商品是『課程』. 本身教過很多超業學生,王東明觀察,頂尖業務和一般業務的最大不同,就是超業會特別用心在「人」,而不只是「產品」。
想把話說好 得先學會觀察
所謂用心在「人」,就是建立「好感度」,這與人際關係、溝通技巧息息相關。許多人以為,厲害的業務都屬於「舌粲蓮花型」,其實不然;王東明原本也不是個性外放, 喜歡說話的類型。商業攝影師出身,後來創業賣過滷味,又開公關活動公司,近幾年轉進企業內訓當講師,與其說他會說話,不如說他擅長觀察,而這個善觀察的特質,幫助他成為說話達人。王東明說,當攝影師時需要說話的機會不多,但後來創業賣滷味,站在第一線服務客人,逼著自己非說話不可。當時自己賣的滷味並不是最好吃的,也不可能是最便宜,只因為懂得經營顧客關係,所以客人絡繹不絕。他還發揮『觀察』的工夫.針對不同的顧客群,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,而不是重複對每個人說同樣的話。每次有客人上門,他會先觀察判斷客人屬於那種類型?若碰到外食的單身女性,考量女生比較有健康觀念,會親切提醒「今天的青菜新鮮又便宜喔!」這樣說往往能吸引對方買單。若碰到媽媽型客人,打算買回去給家人吃的,他則會注意份量,要讓對方有「飽足感」。賣滷味時,他在攤子旁放了一張桌子和幾張椅子,原本打算趁沒客人時休息讀書用,但因為親和力十足,很會跟人閒聊,後來客人都喜歡跑來跟他聊天,他的主顧客幾乎都是這樣「閒聊」來的。